課程目標
1. 加強學術的氛圍,協助建立綜合學術型學校的形象。
2. 培養學生能對不同的議題作多角度思考,理性分析問題。
3. 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、創意、溝通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4. 令學生懂得尊重不同觀點,並學習如何處理衝突。
5. 促進學生對全球化的理解和預備。
下載通識教育科教學綱要完整版及活動花絮(.pdf)本科邀請了香港性文化協會為中四級舉行週會講座。為配合個人成長學人際關係單元,講題設定為「青少年性困惑」。是次講座透過真實個案及相關數據,探討「性」對青少年造成的各種挑戰,以及兩性關係的發展,啟發學生培養正確的性知識和觀念。學生均能踴躍參與其中,並能以多角度思考這爭議性議題。
本科為中二級(共有32位)學生舉辦了灣仔社區導賞活動。是次活動由聖雅各福群會香港故事館主辦,期望學生透過導賞員訴說往昔的民間流傳故事,探索都市傳說與灣仔歷史和城市變遷,認識可持續發展及都市保育概念。學生於活動中表現踴躍。
5A、5C、5E、6E班共約40位學生安排參觀立法會,是次活動由立法會秘書處為學生安排教育導賞,從而提高學生對立法機關的組成及工作有進一步認識。適逢當天為立法會例會,學生能於客席參觀及聆聽會議情況,觀賞議案辯論或質詢環節等程序。而學生亦有幸見到多位議員及記者採訪情況,增添活動趣味。是次活動確實增加學生對香港立法機關的知識。
本科聯同視藝科帶領中四及中五級學生(40位)參加大潭生態考察活動。是次活動由香港大學與環境保護署合辦之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主辦,主題為「大潭生態遊蹤」。活動旨在讓學生在漫遊大潭水塘的同時,認識香港島郊野公園內的生物多樣性,了解香港的野生動植物、其生境及受到的威脅。沿着導賞路線從歷史遺跡及水塘學習香港的歷史,欣賞香港的自然環境,從而提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。整項活動學生表現投入,願意用心聆聽導賞員講解活動內容。
本科聯同視藝科帶領中四及中五級學生(40位)參加大潭生態考察活動。是次活動由香港大學與環境保護署合辦之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主辦,主題為「大潭生態遊蹤」。活動旨在讓學生在漫遊大潭水塘的同時,認識香港島郊野公園內的生物多樣性,了解香港的野生動植物、其生境及受到的威脅。沿着導賞路線從歷史遺跡及水塘學習香港的歷史,欣賞香港的自然環境,從而提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。整項活動學生表現投入,願意用心聆聽導賞員講解活動內容。
本科邀請了香港報業評議會為中六級(6A及6C班)舉行傳媒講座。為配合今日香港單元,講題設定為「傳媒監察政府的角色」,並請來資深傳媒人,前《新報》社長兼總編輯楊金權先生主講。是次講座楊先生分享多年從事傳媒工作的經驗,並親述作為傳媒人在監察政府上所起的功用。讓學生更了解傳媒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,亦了解到新聞自由、編輯自主、言論自由等在香港的情況。
本科邀請了香港天文台為中一級舉行週會講座。為配合初中能源科技與環境課題,講題設定為「全球暖化」。是次講座由香港天文台的氣象專業人員主講,旨在增加學生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關注,透過講解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知識,氣候變化的影響,提升學生對相關課題的關注,了解個人應採取那些行動,以減緩氣候變化。
本科邀請了環保觸覺為中五級舉行週會講座,講題為「機場第三條跑道對香港的環境影響」。是次講座內容相當豐富,包括機場第三條跑道(三跑)工程計劃簡介。亦探討三跑對白海豚生態、空氣、碳排放及飛機噪音的影響。講者亦有提及香港的航道、空域、空牆及與珠三角其他機場的關係。學生在開放討論「到底香港是否需要第三條跑道?」環節亦有積極表現。是次活動有助學生了解經濟與環保可持續發展課題,對同學有所卑益。
本科邀請了環保觸覺為中二級舉行週會講座,講題為「綠色生活與廢物管理。」是次講座旨有探討本港環境問題,讓學生了解全球暖化與減「碳」的關係,並期望學生能展開綠色生活「7R」,了解本港廢物管理和應用。
馬來西亞朝聖及社區文化考察團
為配合本校宗教德育組「愛德精神」及通識教育科、歷史科「擴闊學生視野」的理念,本科進行了六天的跨科組合辦的馬來西亞朝聖及社區文化考察團。 是次考察團由蕭思銓校長及本校三位老師(李耀文、胡念恩、謝雪貞老師)為領隊,帶領中一、中三及中四(共34)位學生,到當地進行參觀及交流。"呵呵呵,來學通識吧!"
"呵呵呵,來學通識吧!"
"呵呵呵,來學通識吧!"
"呵呵呵,來學通識吧!"
"呵呵呵,來學通識吧!"
"呵呵呵,來學通識吧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