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梁嘉明、梁志榮、黎俊光、陸國康(由左至右)
新網頁面世多時,傑出校友專訪欄一直缺如;有見及此,我們已定出一系列的行動,以求令此欄面世,而打響頭炮接受訪問的當然就是帶領校友會多年、勞苦功高的會長兼校董梁嘉明。
梁嘉明升讀中學時,有多間中學可供選擇;體質較弱的他嫌信義中學位於山坡上,斜路太長,恐遇哮喘病發難以上學;大同學生又過於前衛;培聖位於學校林立的牛津道上,不但環境佳空氣好,學生也樸實,於是選讀培聖。莫看嘉明體弱,他卻曾是乒乓球校隊成員之一,談起乒乓球,他躍躍欲試,願意接受校友的砌磋比試;中學期間的摯友是莫念純、陳銘光、陳利昌、王誠恩、麥啟光等。談到培聖老師,他的評語是不俗,尤以德育方面;最欣賞的是李培均老師、陳明生老師、劉德雄老師,而最敬重的卻是從未教過他的陳樂生老師;在培聖最難忘的要算是在校內開舞會,曾應邀往聖瑪利女書院作文藝交流活動,為答謝人家的款待,我們開晚會作回禮,以辦晚會為名,開舞會為實;當然在校內掀起了一番風波,此次確是培聖史上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的盛事。
談及在求學時,除打乒乓球外,一向並不活躍的梁嘉明為何會擔當起校友會會長來,嘉明自言是受伍育光老師的游說,要為成立校友會做點事兒;當時正藉中學畢業,台灣校友分會已誕生,母會卻還未成立,遂催生香港校友母會之成立,當時陳達華任會長,嘉明當秘書,其後陳達華入警界,校友會曾沉寂一時;及至以陳利昌為首的台灣畢業校友回港,重組校友母會,嘉明一向熱心會務,繼陳利昌之後被推選擔任會長斷續地至今,其間龐衍琪、王誠恩、劉俊豪亦曾當會長。任內他成功地將校友會改組為有限公司,開設網頁等。歷來舉辦的活動出席人數都甚為踴躍,他笑言也有失敗的時刻,曾辦過一次行山活動,出席的衹有左錦培、陸國康和他三人,還好都行畢全程。該次的經驗令他醒覺每次辦活動必要有班底,擇校友之喜好而為;最重要者乃校友會資源不足,每次活動均需自負盈虧,須盡量減少閃失。而球類運動、聚餐等,都是有較多捧場客,他期盼校友會能注入更多新面孔,尤其新校的成員。並能與剛成立之天水圍校友分會緊密合作,不致會員斷層!
一直專注事業,較為遲婚;符合孔子所言:「四十而立!」現在有女萬事足,有著溫馨美滿的家庭;當初是如何結識邂逅太太的呢?他毫不諱言是經朋友介紹,初次見面已覺鍾情,但梁太卻有不同觀感,面對一個衣著守舊打扮老套的人,她有意要改變此人;嘉明也極欣賞她鋼琴才藝,有氣質;就這樣終於好事玉成。女兒於不自覺地彈起鋼琴來,亦不俗。孩子偶而淘氣觸怒父親,又懂鑑貌辨色,能用甜言蜜語討回歡心;女兒長處他會重點栽培,興趣則讓其自然發展。
畢業後從事印刷至今,究竟是什麼原因令嘉明對其事業如此投入!原來他自小便對設計有濃厚興趣,本欲以設計作為終身職業!惜父病!被迫繼承!遂於工作中尋求樂趣,能把自己的設計化成製品,整個過程令他樂在其中;他設計承印產品無數,包括了培聖校刊,曾令他數日不眠不休也在所不惜。雖然香港工業北移,不願跟風的他,衹改變了經營模式,仍會沉醉在所喜好的工作上。
已任校董多年,隨著校長的改變,在校內議事方式也有所改變;以往校長是把已決定的事知會校董,如今校董能就事情而發表意見;他也會盡量把校友心聲帶進校內,如成功地延續李耀波獎學金,並期待校友能多在網上發言,您的聲音定能轉化成力量推動校務的!
採訪員:黎俊光、梁志榮、陸國康

陳志明太太、陳志明、黎俊光、陸國康、梁志榮和梁嘉明(由右至左)
1973 年春一晚上 , 旺角伊利沙伯青年館室內籃球場座無虛設 , 坐滿了觀眾 。 全港學界甲組銀牌賽 ,也是港九兩區冠軍對決的舉行;場中絕大部份的觀眾,大多數男女都為培聖打氣加油,並不因為華洋對壘,而是以小擊大。港島區冠軍國際學校,隊員全為洋人,他們平均六呎多的身型與我們祇有五呎七、八的相比實在相差太遠;但我們隊員身手矯捷合作純熟,以隊形見稱,加上陳振光的遠射奇準竟毫不輸蝕;比分一直膠着,但陳志明的幾個關鍵入楔球,雖己運用純熟的技巧配以假動作晃過敵衛,起跳時卻又遭另一高大敵衛拍出;懸殊的體型始終是勝負的分野,我們最後以六分之微見負。 多少征戰的勝敗 , 都不如此戰之刻骨銘心 。陳志明至今仍耿耿於懷!他自責的說:「這是我代表培聖以來演出最差的一仗,倘若打得好些,戰果或會改寫,我們才祇輸幾分。」事實上培聖甲組之前一直全勝,陳志明本人更已兩年來未輸過球賽;包括乙組時對英華的經典一役,所謂經典是如此:
當時激烈比賽祇剩下五秒鐘就結束,英華還領先一分,而在英華場區葫蘆頂球證判有一跳球,隊長陳志明急向跳球者瞄了一眼,示意將球拍向他的一方,跳球者竟會意而順利將球傳達,他毫不遲疑搶球飛身跳射,皮球竟沒投中,剛巧哨子聲響起,計時器回到零位了!失望、沮喪、不服氣瀰漫在培聖仔底心裏;突然!裁判指着罰球點,對!那非完結的哨子聲--是英華球員於比賽完結前一剎那犯規!他阻止我們的神射手起跳,犯下比賽的天條!兩分罰球只需一人在場中,得一分要加時、沒得分便落敗、得兩分便取勝!關鍵所在,致令偌大的球場驟然鴉雀無聲!彷彿只聽到陳志明撲通、撲通的心跳聲,他深吸一口氣後瞄準、投射;糟糕!他覺手感有點兒不妥當,可幸皮球在框上彈板後於喝采聲中穿入籃窩,平手了!歡呼後射第二球時平添無比信心,果然一射穿針中鵠;場內外以雷動的喝采和歡呼迎接此不屈不撓、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勝利!
陳志明 68年入讀中一至73年中五畢業,就讀五年期間為母校在學界籃球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;能在甲、乙、丙組都取得學界聯賽冠軍的,培聖至今就祇他一人。取得九龍區甲組聯賽冠軍更是他當時最大榮耀,因為這畢竟是學界最高級別的比賽。問及何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,陳志明卻相當謙厚,把功勞歸功於團隊精神,與及梁玉泉老師教導有方所致。他認為若把校隊拆散置於其他球隊中,可能大都是平庸之輩,況且身材輸蝕,但我隊卻合作無間,往往就以慣用的幾度板斧隊形;即使碰上有現役甲一公開賽的職業球員,其單打獨鬥也打不過我們的;加上梁老師調兵有道,戰略得宜,多年來都以矮勝高,所向披靡。梁老師在場上對球員高聲疾呼,肉緊程度更甚球員,其實他是個既慈祥而又受尊敬的老師,賽後更會自掏腰包為球隊慶功。
陳志明專注籃球,功課上就顯得稍為遜色且帶點反叛,但劉德雄老師及彭綺玲老師他卻印象深刻;除了教得精彩外,笑容可鞠,表情豐富兼且備課充足。當然最欣賞的還是梁玉泉老師,除教打球外還教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,尤其學懂了甚麼是團隊精神,對後來業務發展有很大裨益;如今事業有成,也是歸功於懂得如何發揮團隊精神。談到團隊他懷念從前的一班舊戰友,而球隊中楊崢海與他最合拍,現時往來最多的是黎熾榮及鄧小宙。
過去甚少出席校友會活動,近幾年來卻成了活動常客兼且大力支助,為何吸引陳志明熱心參與呢?他坦言過往要為生活而拚搏,一切都放在事業上,如今業務穩定了就希望尋回從前的一些美好片段,畢竟在培聖五年有太多快樂的回憶!在活動中能見到那麼多的老師是至為高興,但對近幾次活動的出席人數與規模則感到有點兒失望!他寄語校友會每屆或兩屆找個聯絡人,日後辦大型活動時就可藉聯絡人推廣,他會繼續大力支持!
陳志明與太太是青梅竹馬的一對,他的成功,陳太在背後支持是最重要的;他欣賞她賢淑體貼,更欣賞她的大方得體;夫婦倆有共同嗜好,跑馬、行山、旅遊。陳志明是現時澳門馬主會的主席,對跑馬有熱誠與心得。他倆喜把臂行山,行遍了港、九、新界的自然郊野徑。問及會否再打籃球,他毫不猶豫的說「會」,但衹會輪替出場,不願如從前般做主將了。他們也愛旅遊,地球每個角落幾乎都到過,在瑞士滑雪是他們最嚮往要重臨的。他們育有兩子,俱已成長,長子剛從海外學成歸來,幼子則留在香港讀書;七月十一日返培聖母校打籃球,其幼子亦有到臨,父子兵上陣替舊校校友取得亞軍佳績。
事業如日中天的他沒有移民的傾向,衹把事業在 97年時從香港移到澳門;從事製衣業的他,在86年創業時,廠房3,000呎工人約五十;現時在國內廠房五萬呎,僱用勞工600 餘人,而即將完成的另一新廠房規模更是現時的20倍,工人亦隨之遞增;是名牌成衣的最大指定製造商。雖然事業有成,他卻不落俗套謝絕了時下的無謂交際應酬。與陳志明交談了一個下午,他與陳太的好客、健談與熱誠真摯;加上其寓所能背山面海的優美環境, 給採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採訪員 : 梁嘉明、黎俊光、梁志榮、陸國康

黃炳添、黃炳添太太、陸國康(由左至右)攝於加拿大
2005 年 1 月 24 日晚上八時,採訪員到達黃炳添校友位於大溫哥華本拿比市的寓所,一間兩層高的獨立屋,周緣環境清幽寧靜,室內陳設典雅整潔,壁爐上的字畫更有濃厚的宗教色彩。與黃校友足足談了三小時,他謙厚有禮,卻又風趣幽默,說話充滿自信;他坦言對舊日培聖印象已覺模糊,然對採訪者問題仍盡力回答。
黃炳添是 1968年經小學會考派入培聖至1974年中六畢業,六年來成績都屬中等,但卻認為自己未盡全力,考試期間上午應考下午看電影就可見一斑,也成為在培聖最深刻的印象;當然還有讀中五時取得班際足球賽冠軍,自己是球隊成員之一。老師方面最有印象的,是教經公的劉德雄老師、教化學的李培均老師和教數學的陳明生老師,當時最老友的同學是林國雄、張炎奎、陳文傑及曾國裕等,然而現在都已沒有聯絡了。中六會考結束,隨同學們報名台灣大專聯考,由於對台灣認知不多,在毫無準備下以玩票心態去應考,卻意外的被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取錄,會考成績揭曉中大入讀無望,得到父母親及姐姐的鼓勵,毅然赴台升學,踏足台灣後始知也獲浸會取錄,但抱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留在當地攻讀。
培聖台灣校友會也是令他留在台灣的原因之一,因一同報考的同學無一取錄,台灣校友會赴台升學講座上,除使他了解彼邦的情況,來聽講的還有同班但文靜的劉富華,也考得同校同系,減少了他的憂慮,加上到台後師兄們的殷勤接待,包括接機、安排住宿和到日月潭、籚山、霧社的迎新活動令他感激不矣。不過也有難堪的時刻,給師兄們訓示時就不是味兒,這也使他知道日後要多開口,四年大學是開心的,不祗學問上有所增長,更重要的是眼界大開,學懂了何謂國家與民族的觀念,也學會了待人處事的應有態度,老大們的關懷他銘記在心,亦立志要作回饋,後來當選台灣校友會會長,亦秉承了歷來的優良傳統照顧後來者。說到在台的收獲,當然是取得學士學位及一年級時得了僑生獎學金,但最大的收獲,卻是認識了現時的太太, 2004年是他們的銀婚紀念。
畢業後回港雖很快找到工作,在一家電器用品公司當管工,但收入微薄,兩個多月後便把工作辭掉。其實香港當時經濟不大好,人浮於事找工作有點困難,每天翻閱報章找工,發現一則廣告登載某大華資銀行聘請外勤員工,於是寫信應徵,獲得面試時始知是恒生銀行請外務員,本來信心不足,但當談到人際關係及時間的掌握時,就把在台當會長的心得縯繹,如對學弟們的扶助,辦大型活動如何規範,與及待人處事的應有態度等,結果應徵成功,在恒生銀行一做十六年直至移民加拿大。在這十六年間見證了香港的繁榮興旺,任職之初,正值利息高企之時,客戶也多山寨式的小老闆,隨著經濟起飛,小老闆都變成大老闆了,對自己的中介角色,常會津津樂道,能任職其間受人禮待尊重,也正是他在此忠心不二的主要原因。
八九年六四事件,曾生移民之念,但當他聽移民講座乍見迫爆玻璃門的情景時,卻打消念頭,也曾想過隨太太回台灣做生意,亦未成行,倒是哥哥成功移民加拿大,又有同學告知加國修改移民法例,於是也隨同學於修例前一天入紙,申請卻出奇順利,約見時不用見領使就成功獲批了。一九九五年六月舉家遷到了大溫哥華的本拿比市居住。
溫哥華山明水秀氣候怡人,哥哥、同學、朋友等一大堆,即使初到貴境也不愁寂寞。此地奉行多元文化,華人不少,在恒生銀行做了十多年外務員,很快便認識了很多新朋友而融入社會,太太考獲了家庭託兒証書,自己則在一家 cookie 廠工作,兒子長大了現在大學就讀最後一年,一家生活頗為充實。在這裡培聖校友他認識的有陳任璇、梁志榮和陸國康等幾人,也是往來較多的友人,而印象深刻的,是與陳明生,陳樂生,黃忠樞老師及幾位校友在列治民木偶餐廳的一次聚會, 特別感到興奮及親切的是與陳明生老師交談,原來彼此有共同信仰。
其實匆匆的渡過了四十多年,也是時候要想想未來應要做的事,這麼多年的平安到底是從那裡來的,他相信世上有主宰,也深信是神賜予的,是神藉祂愛子耶穌基督賜下救恩給凡相信祂的人。與太太同是基督徒,共同探討聖經上的真理,也到教堂聽道,慕迪港的頌恩堂是他們初到溫哥華主日祟拜和與會友分享的地方,鑑於預見普通話的新移民日多,98年初教會另設一國語會堂向來自中國大陸、台灣及其他地區說國語的華人傳福音,黃炳添、黃太轉往新教會幫忙,初時祟拜及聚會活動仍借用原來會堂或租用學校舉行,在2003年中,神為他們在本拿比預備了一個適合的舊教會,在短短兩個月便籌得足夠資金買下供會友使用,聚會人數也激增至百多人;迄今他們在教會仍有各種不同的事奉工作,例如參加唱詩、主日學、開放家庭查經及小組聚會,經歷神的恩典。
到加拿大已十年了,雖然有不少朋友回流,但他從沒想過,倒是若神感動帶領他,願意到世界任何地方傳福音,曾聽說有人以「迷信」一詞形容他,他以擇善固執作回應。過往一向認為自己是隨遇而安的人,如入讀培聖、台灣升學、任職恒生與及移民加拿大,但如今這一切都確信是神的安排而要感恩了。
採訪員 : 陸國康

由左至右:梁嘉明、陳思樂、高國基、胡珮珊、黎俊光及陸國康
胡珮珊 ( Peggy ) 最近被選任為天主教培聖中學校友會有限公司勵進部部長 ,專門負責天水圍畢業校友的聯繫及活動推廣。校友會成立了三十多年,天水圍培聖轉為男女校畢業校友已逾十屆;胡校友是首位女性擔任本會幹事,注入新血後的校友會,也期盼著有新朝氣。雖然 Peggy 在天水圍新校甚為活躍 ,但對牛津道舊校及新畢業的校友來說還是陌生的,以下是本會採訪者對她的訪問。
1992年Peggy由於成積並非前列,而電腦派位亦不理想 , 於是盡管一試便投考一間新學校 ----培聖,入讀中四,就這樣成為首批新校學生。在屯門居住原讀英中,轉校後課本及授課由英文轉為中文,當然感到不習慣。由屯門至天水圍(其時還未有輕鐵)要45分鐘車程也覺費時,還幸新校沒有太嚴緊的傳統制度,加上同學們的相處融洽,很快便適應了學校的新生活。她回味的說 :「 記得有一天早上,同學們還未吃早餐已打鐘上班主任課,大家把早餐攤在自己的桌上,如腸粉、炒麵等一大堆,各人就如吃自助餐般的邊吃邊上課;如今回顧起來也覺得有點兒過份。 」 高中生活是開心的,不論男生女生都能打成一片;有時在校內打排球打至下午六、七時,要老師勸諭方肯回家。 Peggy在校內非常活躍,除了是排球校隊外;亦曾當選為「至 社」社長(校內有社:明、德、至、善為四社社名,至社是其中一社),已顯露其領導才能;她人緣好做事認真,深獲同學們認同而樂於相助,猶如打排球般的合作無間。要好的同學包括常並肩作戰的排球隊友葉嘉敏,及入培聖第一天便認識且修讀相同科目的黃若斯,至今仍是常有往來的好友。學業方面她偏愛歷史及語文,除對該科有興趣外,老師的誘導也是主因,尤其教該科的潘永強老師,當年因 酷似郭富誠而受歡迎;而梁偉強老師,他的博學令同學們受用不少、他的哲學理論仍言猶在耳;劉廣業老師並不主張衹顧打球,而建議學玩有序,星期六早上回校先作兩小時溫習,然後再打兩小時球,為求達標,他身先士卒,犧牲所有黃金週末而返校監督,有這樣一位苦心關懷的好老師,至今仍衷心感激;還有何偉健老師及慈祥的梁啟義副校長(舊校友口中的「秦皇」)都印象深刻。
護士是 Peggy心儀的工作,中五畢業後成功地進入護士學校攻讀,白衣天使一直是她的夢想,也希望做個對社會有承擔有責任感的人;她說 :「我 尤愛上夜班,因可獨立面對及處理一切事情 。 」 她不畏通宵工作辛苦,也無懼上 司嚴詞苛責;卻被功課難倒,繁複的生化名詞實令讀文科出身的 Peggy 吃不消 ,捱了兩年終告離開。繼後修讀了秘書課程一年,隨之轉到社聯工作與前立法局議員許賢發共事兩年,一直以來都自認能善於人事上的工作,至當時方知殊不簡單。於是再轉到曼徹斯特商學院 --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工作,這裡提供MBA課程,有位師兄亦是這間院校的畢業生 ! 這裏工作範圍包括招募與輔導學生,其實到來學習的都是高學歷的中產階級;縱有不同類型學生,但卻均能高瞻遠 矚、處事接物會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看及分析;對 踏足社會不久的 Peggy 來說實 獲益不少! 「 與他們接觸其實 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,況且同事不多,人事關係不複 雜;沒有令她討厭的辦公室政治,故此頗為喜愛現時的工作,至今已有五年之久。 」她滿足地說 。
畢業雖已十年,但卻好像沒有離開過培聖,有空便結伴回母校打球探班,故此與一眾老師都稔熟;在師長推薦下,今年初獲邀擔任校友會勵進部部長,現已與一班昔日同窗好友展開工作,成員之職務於安排妥當後,各位便能見於網上。事實上校友會在師兄們的努力經營下,已有不錯的成績,衹是對連繫天水圍的畢業校友沒有太大的成效。她們已計劃從基本做起,在開學、會考及高考前,回校向在校同學介紹校友會的狀況,使快將離校同學認識並接觸 〝 校友會 〞 ,率先抓住這一羣生力軍而不致流失;以及多做宣傳,使已離開學校的校友再次接觸 〝 校友會 〞 ,也會籌辦活動重點,首要聯繫天水圍已畢業校友, Peggy 願意將對母校及校友的熱誠轉化為力量 ,祈求做到最好!
採訪員 : 梁嘉明,黎俊光,陸國康

下方中間
陳樂生老師是一位深受所有學生尊敬愛戴,德高望重的老師,多年來作育英才教導不少培聖人。偶爾會參加校友團聚的活動,再次一同共享懷念而溫馨的時光。

最下排左起第4位
著名校友鍾志光先生作為電視旁述及電視藝員,於運動評述及演藝界方面皆備受認可,更於2024年獲頒「萬千光輝演藝人大獎」。
同年,鍾志光先生獲香港教育大學頒發榮譽院士銜,以表揚其在體育界,弘揚中華文化作出的貢獻。

左方
著名校友陳柄安先生在校時已活躍於田徑、籃球及排球校隊活動。熱愛運動的陳柄安先生曾多次入選香港隊及港聯,不旦連續五屆入選香港明星選舉最佳十一人,更以32歲之齡當選香港足球先生。退役後曾任多項運動教練及體育記者,現時是now寬頻電視足球評述員。

1971年香港無線電視台有一個由星辰錶贊助「星辰杯.校際常識問答比賽」,當時由現時於影視界仍得高望重的許冠文先生作為節目主持人。本校學生於比賽中才華洋溢,表現出色,打敗多間學校勇奪冠軍。